“罗刹”的译法:康熙皇帝恩准俄军战俘

康熙皇帝恩准俄军战俘在北京东直门内胡家圈胡同居住,编入镶黄旗,属上三旗,享受清政府发给的住房、粮饷和耕地,还可以娶中国女人为妻。

罗刹国,是清代对俄罗斯的旧译法

康熙皇帝允许俄罗斯战俘住在北京东直门胡家圈胡同里。 并入镶黄旗,隶属上三旗。 他们享受清政府提供的住房、食物和耕地,并被允许与中国妇女结婚。

罗岔果是清代俄罗斯的旧译。 由于蒙古语常在“R”音前加元音,“俄罗斯”就成了“俄罗斯”,以后一直没有改变。 其实“罗刹”的翻译可能更准确。 很多老北京人可能不知道,当年八旗中也有俄罗斯人。

清代八旗为什么有俄罗斯人(尼布楚战役唯一的红利)

康熙年间,中俄之间发生了夜叉之战。 加上此前双方30年的小规模战斗,清军先后俘虏并接收了100余名投降俄军的人,其中40人被安置在盛京(今沉阳),还有多名50人被护送至北京。 康熙皇帝允许他们住在北京东直门胡家圈胡同。 并入镶黄旗,隶属上三旗。 他们享受清政府发放的住房、食物和耕地,还可以娶中国女子为妻。 因为他们原本生活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,所以非常喜欢北京的气候。 他们大多定居下来,改姓为罗、杜、姚、何、何等汉姓。

胡家泉胡同位于东直门北官亭附近,已被拆除。 与今天东直门外的胡家园胡同不一样。 由于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,康熙拨了一座当地的关帝庙给他们举行仪式,并由战俘列昂铁夫担任神父,因此被授予七品爵位。 这就是“罗刹寺”的由来,俄罗斯人称其为索菲亚教堂,又名尼古拉斯教堂。 这是北京第一座东正教教堂。

从1689年起,根据《尼布楚条约》,俄罗斯要求派遣神父和学生到北京学习。 1684年,清政府将东江米巷(今东交民巷)的南汇通亭改为俄罗斯馆,供商人、神父、学生居住。
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俄罗斯并不知道北京已有一座“罗刹寺”,多次向清政府请求在北京建一座“罗刹寺”,但屡遭拒绝。 直到1698年,彼得大帝才明白是怎么回事,开始与他建立联系,然后借口列昂提夫年事已高,要求重新派出神父,才被允许。 1715年,伊拉克荔湾大祭司抵达北京,但不久就因酗酒而死。 后来,俄罗斯皇帝误传谣言,以为清朝皇帝要加入东正教,派出了大规模的传教团。

根据条约,布道团每10年轮换一次,但前8次布道团水平不高,质量较差。 此外,清政府对民间传教高度警惕,基本上收效甚微。 为了收集中国情报并取得显著成果,该寺后来成为俄罗斯对华间谍活动的重要基地。

1904年,教会购买了附近的房屋和土地,植树造林,并开设了一家牛奶厂。 古称南关,当地人俗称南关。 “圣殿”附近于1958年改建为苏联驻华大使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南堂只是一个俗称,并不是另一座东正教教堂。 雍正五年(1727年),中俄签订《恰克达界约》,规定“中国处理俄罗斯事务的大臣等协助在俄罗斯修建寺庙。现北京有喇嘛一名,三名”。人们将被重新考虑并被送往这座寺庙居住。” 按照伊拉克规矩,俄罗斯人拜佛念经,不得阻挡。”1732年,又在东江米巷修建了一座“罗刹寺”,称为开光节堂,这才是真正的南阁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wapbaike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pbaike.net/read/134717.html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