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4万平米作坊被拆除,30万纺织从业者何去何从? 全球微头条

“全国面料看广东,广东面料看中大。”在纺织服装流通领域,广州中大纺织产业商圈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据统计,经过30余年发展,目前商圈拥有59个分市场、商铺约2.3万间、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,经营品种超10万种,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,关联产业人群超过200万人,年交易额估算超过2000亿元。

对于很多从中大纺织商圈起步的制衣厂老板来说,他们感念中大纺织商圈的“好”——历经数十年发展,“上午采购、下午生产、隔天出货”的现货供应效率无可比拟;他们也深刻感受到发展的“难”——老城发展空间、消防条件、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发展受限。三年疫情后,这个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广州中大纺织产业商圈正在迎来新的重构!

.4万平米作坊被拆除,30万纺织从业者何去何从?

2月10日,广州市海珠区在凤阳街鹭江东约新街88号召开违法建设拆除现场大会。

会上,凤阳街道、南洲街道、凤阳街凤和联社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,海珠区相关领导作工作部署。现场还举行拆违攻坚党员先锋队授旗仪式,并对位于鹭江东约新街88号大院及其周边区域,总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实施现场拆除,全面吹响全区拆违控违攻坚战的冲锋号。据悉,2月底前,海珠区各街道、各联社还将陆续召开拆违现场会,着力减存量、控增量,以点带面,掀起全区拆违控违新高潮。

从去年12月以来,海珠区成立三个专项工作专班,全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“一工程三行动”。坚持以安全为导向,坚决大力整治城中村违法建设,对新增违建“零容忍”,全区累计拆除违建13.38万平方米,其中康鹭片区拆除2.4万平方米、华洲街拆除3.3万平方米、南洲街拆除2.2万平方米。

今年,海珠区将保持拆违控违高压态势,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法建设拆除工作,打通消防通道、拆除危险房屋、消除安全隐患,全面改善人居环境,并加强纪律监督,通过重点巡查等方式,对拆违控违不力行为予以严肃追责问责,确保工作质效。全力推进“一轴一路”区域的更新改造,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。

广州中大纺织服装产业圈横跨海珠区新港西路、瑞康路、逸景路以及东晓南路四大市政道路,拓展超过50个分市场,拥有生产厂家、商户2万余户,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,主要生产经营各种面料、辅料、家居装饰用品等商品,品类超过10万种。以市场为中心,形成了3万多家大大小小的制衣厂、作坊、店铺构成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,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,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。受城市空间形态、消防条件、历史因素等制约,这些制衣厂、作坊的规模普遍不大,发展前景受到严重制约。同时,过度密集的作坊也使得该地区存在重大消防隐患。

解局:历经三四十年形成的

市场体系和产业链如何转移?

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(商贸流通研究院)教授王先庆,20多年来持续关注中大纺织商圈发展。前往广清中大时尚科技城考察后,他表示:“广州纺织服装业缺少超大型的园区,一个标准规范化的产业园,对于技术、产业、市场进步都非常有利。”“广州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和产业链历经三四十年才形成,根深蒂固。搬迁牵涉的问题肯定很多,比如某些环节不具备,某些生产要素缺失等。”王先庆认为,产业转移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尽力去做,还要不断地试验。“搬迁注定是困难重重,焦虑的时候甚至有点后悔。但不改变的话,这里的发展状态已经到极限了。”王钟说。“广东早期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契机,形成完备工业体系。但产业扩散链条的无序化,使得产业过于分散,园区化程度低,导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大而不强。”

王先庆认为,如今,政府、企业、商会等各方力量,要有序地把客流、商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技术流引导到一个地方发展。但产业转移无法一蹴而就,产业链需要时间培育,这不仅要靠政府、园区运营方等多方合力,更要培育新的产业生态,推动市场形成集聚效应。在业界看来,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,有望为广东实践“制造业当家”和“县域振兴”作出有益尝试。目前,广东正支持粤东、粤西、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魏后凯看来,把产业引到粤东西北去,要给予相应的资金、土地等政策支持。在珠三角的中心区域,要提高部分产业准入门槛,推动企业转移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阮黄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pbaike.net/read/99790.html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微信咨询